“豫剧带给我‘家'的感觉”
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谁说女子享清闲……”圆润的唱腔、清晰的咬字,河南大学喀麦隆留学生西姆·尼克门尼·达林唱得一口好豫剧。因戏结缘、“入戏”7年,他深深爱上了中华文化和生活的城市,这份喜爱在他的中文名里显露无遗——刘汴京。
“汴京就是古都开封,‘刘’和‘留’同音。我的名字就是‘留学在开封’的意思。”2017年,刘汴京来到位于河南开封的河南大学学习。当年,学校和开封市豫剧院举办的一场《花木兰》演出,让他一下子对豫剧着了迷。“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很新颖,又有趣,我很想学习。”当时的他会说一些简单的中文,但距离唱戏还“差得很远”。为了能学戏,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每天学习中文不少于6小时,没有老师就去听教材,一边听一边模仿。
“唱戏讲究节奏和旋律,‘能说’不等于‘会唱’。”刘汴京说。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,他拜豫剧艺术家李树建为师。李老师教学严格,有一次对刘汴京说:“你虽然会唱,但唱得还不中。”“我已经这么努力了,还是唱不好。”刘汴京回忆,当时他的心凉了半截,一度想过放弃,最终还是在周围朋友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。
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为了打牢基础,刘汴京经常在学校、公园吊嗓子、练唱腔。豫剧《朝阳沟》选段中,他发不准唱词中“咱”字的发音,就每天上百遍地反复练习,最终形成了肌肉记忆;豫剧《大登殿》选段中,“我只得撩袍端带、端带撩袍,一步一足下金銮”一句,因节奏过于紧凑容易吐字不清,他就逐字拆解,一直练到脱口而出……“我发现,学习中国传统戏曲也是在了解一个人物、一个故事、一段历史。”刘汴京表示,《花木兰》《穆桂英挂帅》《苏武牧羊》等剧目,让他更加了解真善美、忠孝节义等中国传统价值观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随着咬字逐渐清晰、理解愈发深入,刘汴京的表演呈现也更加到位。如今,他已熟练掌握10多个豫剧唱段,经常跟着老师进剧场、下乡村,在更多、更大的舞台演出。“外国人学豫剧,要先会说普通话,再去学河南话,之后还要学唱豫剧腔。汴京学戏很不容易,这孩子是打心底喜欢。”李树建告诉记者,刘汴京是他第一个外籍弟子,如今这样的“洋学生”共有9人,“我们要做好传承与普及,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。”
2022年,刘汴京开始教其他留学生学唱豫剧,起初在河南大学,后来扩展到周边其他高校。教学中,他会用中英两种语言,让大家更轻松地理解,“‘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’这一句里,‘偏’就是far,意思是远离了原意。”有时候,他还会带着留学生到开封鼓楼的剧场听戏,现场感受戏曲的魅力。
去年6月,刘汴京受邀担任河南国际传播中心首批“海外推荐官”。“在这里待的时间越长,越发感觉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学习、了解的内容。就拿戏曲来说,除了唱念,还讲究‘手眼身法步’,想要完全吃透弄懂,路还远着哩!”从起初不知戏中意,到如今成为戏中人,他希望通过推广豫剧来传播中国文化,推动中外文化交流,“豫剧带给我‘家’的感觉。我希望把学到的中国文化和河南戏曲文化分享给更多人,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”
来源:人民日报(4月10日 17版):《感受文化之美 搭建交流之桥(走近中国文化·架起友谊桥梁)》 记者 张文豪
点击链接跳转至人民日报原版内容
学院地址
中国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区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明伦校区
联系电话
0371-22868958
CopyRight 2010-2022 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,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|    技术维护:摩粒网络